小儿五脏特点:两有余(肝、心),三不足(脾、肺、肾)
小儿五脏特点表现为:肝常有余、心常有余、脾常不足、肺常不足、肾常不足。
一、肝常有余:
所谓“肝常有余”,就是说小儿肝气偏盛。小儿时期具有生长旺盛,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,从脏象学说分析,此特点与肝之关系最为密切。因肝主人体生发之气,唯肝气生发,五脏才能健壮。小儿心神怯弱,所以肝气易偏盛。
二、心常有余:
因肝木旺致心火相对旺盛,心火易旺,相对来说“心常有余”。
在病理上小儿容易出心火亢盛、心火上炎的症候。常表现为烦躁,口干,晚上睡觉不好,易醒,易做噩梦,爱出汗,口舌生疮等。
三、脾常不足:
小儿脾胃薄弱。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小儿生长发育迅速,需要的营养精微相对要多,小儿饮食不知自调,家长喂养不当,易损伤脾胃。再加上肝常有余,脾受克制,故“脾常不足”。
脾系疾病:小儿易出现饮食停滞,如:饮食不消化,食积,口中有味,不愿意吃饭,严重的会出现呕吐,泄泻,腹痛等症状。
胃火大时会出现:烦热胃痛,有口气,牙痛,牙龈肿烂,出血等,想喝凉水,容易饿。
四、肺常不足:
肺本为娇脏,难调而易伤。肺主皮毛,外邪侵入时不管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入,均先犯肺。小儿肺部组织结构未完善,生理功能活动未健全,加之小儿冷暖不能自调,家长护养常有失宜,同时脾为肺之母,脾胃薄弱,肺气也薄弱,故“肺常不足”。
五、肾常不足:
肾为先天之本,小儿生长发育以及骨骼、脑髓、头发、耳朵、牙齿等的形成与功能均与肾气有着密切的联系,肾气与小儿发育需求不相适应,故“肾常不足”。